网教网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世界平面设计史——第一章 现代设计之前的平面设计状况(上 ...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2 12: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章全部内容均摘抄自王受之教授的《世界平面设计史》,统一了部分人名翻译,增加了部分色彩插图,如有错误地方请帮忙指出,谢谢!
<hr/>第一章 现代设计之前的平面设计状况

一、古代平面设计发展概述

法国南部拉斯科(Lascaux)地区山洞中发现的原始壁画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年,虽然绘画生动,但是没有特别的设计布局,只是在空白的洞壁上涂鸦。绘画的主题基本上都是动物,描绘生动,形象简练,具有强烈的符号特征,这些可被视为日后设计标志的动机。



法国南部拉斯科山洞中的原始壁画

我们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岩画中,看到了更加简练、更富于标志化的设计特点。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绘画、雕刻、都为我们研究图案发展、设计起源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美国犹他州峡谷国家公园里保留的岩画
早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Sumerian)很早就创造了利用木片在湿泥版上刻画的所谓楔形文字,基本都是象形文字(Hieroglyphic)。

  • 有名的泥版(cunieform tablet,上面的文字叫作cunieform sscript)
  • 黑色的鸭形压石上篆刻的文字
  • 最重要的当属汉谟拉比石碑(公元前1792-1795年间),画有整齐的格子作为书写的范围,文字规范





现存于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汉莫拉比石碑

埃及早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形成了第一王朝,在这个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和苏美尔文化从两河流域被引入埃及,从而使埃及的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其中,文字的创造和书写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方面。虽然苏美尔人已经从简单的象形文字发展到抽象的字母,但是埃及人却没有在这个方面受到影响,依然以本身早已经发展起来的以图形为中心的象形文字为主进行记录和书写。“象形文字”这个词的原义是“神的语言”或“神的文字”。“神的文字”被广泛地采用,无论是当时的象牙雕刻、石刻,还是纸草文书上,都大量存在带有精美插图的文字记录。其中对于平面设计影响最大的,也可以被称为平面设计雏形的是在纸草上书写的文书。这种被称为埃及文书的文字记录,利用了横式布局或纵式布局,文字本身是象形的,因此插画与文字相互辉映,及其精美。古埃及的壁画上也有大量的插图和文字,布局精美,也是平面设计和版面设计的杰作。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

公元前1250年的维涅特的文书描绘了他和妻子站在奥西里斯神和阿玛特女神前面,背后是他们的房子,文字记录了他的赫赫战功。



公元前1370年的汉尼夫纸草



公元前1450年的纳赫特墓(Tomb of Nakht)



公元前1450年的纳赫特墓(Tomb of Nakht)

甲骨文(公元前1800-1300)

  • 到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就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些刻画在龟壳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排列方式都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奠定了其后数千年的基本规范。
汉字的发展,前后经历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技术则大约在东汉时期发展起来。
目前所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是唐代的佛教经文《金刚经》(公元868年)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早在隋唐时期已经相当普及,到宋代发扬光大。宋代毕昇在大约1041年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用于取代调班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对此有详细记载。



中国古代用于印刷的雕版



明代雕版印刷的书籍

汉字数量庞大,中文活字印刷不及西方文字便利,对技术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而雕版印刷更容易体现汉字的书法美感,并且便于保存,因此活字印刷术在古代中国并未普及。
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比韩国人发明金属活字早出200多年,比欧洲的约翰·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到公元1300年前后,中国开始广泛采用活字印刷术。1313年出现了活字盘,更便于排字,中国的出版事业进入新的兴旺期。



中国古代木活字

至于字体,中国人长期使用的是人们常说的“正、草、隶、篆”,其实,这四种字体是书写用的字体,真正用在印刷上的字体主要是楷书、宋体,以及近代采用的改良宋体、仿宋体,还有近代受到西方无衬线体影响而产生的“黑体”。
人类最早的文字包括了三种基本类型: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中国人的象形、会意和仿音结合的文字体系。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单字构造的特点,每个字自成体系,本身有完整的架构,类似图画或者象征图案。它们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掌握,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记忆,因此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和使用的。然而,如果文字不能简单容易地为社会大多数人掌握和使用,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是种阻碍。
因此,必须有一种新的文字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象形文字的弊端,这种体系就是字母。
对于交流、传达而言,平面设计所带来的的最大影响应该是西方的字母的发明。字母的发明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书面传达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掌握文字的速度和缩短了人们掌握文字的时间,只要能拼读,就可以学会书写和阅读;字母的出现,也影响了平面设计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产生了独立的、西方式的平面设计。
无论是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古中国文明,都没有真正地创造出完整的字母体系,字母体系的发明,可以说完全由西方完成的。
西方平面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与文字难解难分:西方的字母表(alphabet)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英语“字母表”这个单词,是希腊字母表第一字母“alpha”和第二个字母“beta”合成的,仅从这点就可以知道字母体系最早创造于希腊地区。
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以前的一个希腊地区的文明: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这个文明受到来自埃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双重影响,是在克里特岛(Crete)上发展起来的。
1908年出土于克里特的法伊斯托泥盘(Phaistos Disk)是重要物证,上面有241个符号,经过研究得知,它们是最早期的拼音文字。



希腊克里欧考古博物馆陈列的法伊斯托泥盘

二、字母的创造和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

罗马帝国功业赫赫,因此大量兴建起纪念性建筑,文字上也开始高度规范化,典雅而庄严,所谓的“罗马体”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罗马的建筑铭文,称作“罗马大帝国版图之内的建筑上到处可以看见。



意大利罗马图拉真广场上矗立的图拉真柱,建于公元113年



图拉真柱柱基上的罗马建筑铭刻体文字



意大利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



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铭刻文字,采用了“罗马衬线体”

三、中世纪平面设计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终于不敌蛮族的入侵,走向衰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解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两个部分,欧洲历史也就进入了所谓的中世纪时期(The Medieval Time)。

这个时期相当长,基督教成为垄断性的宗教,教会排斥异教,控制一切,主张禁欲,消灭它认为邪恶的世俗文化。古典时代的包括书籍、抄本等在内的大部分重要文化产物,都被付之一炬。中世纪的僧侣甚至把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烧成灰烬,当作石灰使用。由于文化和教育被禁止,城市被摧毁,书籍被焚烧,人类的文化倒退了上千年,因此这个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期”(Dark Age)。
当时欧洲文化的唯一中心就是教堂,而集中体现文化的载体就是各种精美的手抄本《圣经》和其他的福音著作。这些金光灿烂的宗教抄本也就成为“黑暗时期”的平面设计集大成之作。当时的抄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 广泛采用插图(ullustration)
  • 广泛进行书籍、字体的装饰(ornamentation)
罗马时期的书籍大部分只有简单的阅读功能(装饰华贵的书籍也见于记载,但不见传世),而中世纪的抄本却具有更高的象征功能、装饰功能、崇拜功能。
这时的抄本出现了扉页(frontispiece),出现了装饰华贵的大写首字母,出现了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

  • 比较早期的代表作品是《梵蒂冈的维吉尔》







公元400年前后,用方形大写字母书写的手抄本《梵蒂冈的维吉尔》,利用扁头笔的不同角度,写出笔画的粗细区别和衬线

(一)古典风格的存在和有限发展
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s)是从古典希腊、古典罗马和古典埃及的各种字体风格中综合发展起来的文字风格,同时也继承了古典时期版面编排的某些特点。
埃及的古代文明和希腊的古典文明的融会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完成的。
利用羊皮纸作手抄本,是中世纪书籍最显著的特点。
存世最早的抄本之一是基督教初期的诗集《梵蒂冈的维吉尔》(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
全部文字都是“方形拉斯提克体”,字体工整,插图往往用红色作边框,宽度与文字部分相同,工整地安排在文字的上方、中方,或者每页文字的下方,有六页是全页插图。
从风格上看,这本抄本完全是罗马式的,被视为典型的罗马古典主义在中世纪存在的证明,如插图中有罗马神话拉奥孔与两个儿子被蛇吞噬的画面。
由于基督教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对于圣经和相关的宗教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教会都设法发展出新的、书写比较快的字体来,其中一种就是“安色尔体”(Uncials),是用直立的笔写出的圆角新体。这种字体比较方正,纵笔粗,横笔细,方便书写。
稍后又出现了更加潦草的“半安色尔体”(half-Uncials),完全是为快速数学设计的。



安色尔体 半安色尔体

(二)凯尔特人的书籍设计

凯尔特人一直是异教徒,他们有自己的异教装饰风格,一旦成为基督教徒之后,凯尔特的异教文化和艺术风格和欧洲大陆传来的基督教文化和艺术特点融合,产生了非常特别的新风格。具体到基督教的手抄文书,比如《圣经》《圣诗》等等,所形成的具有高度装饰特点的平面设计风格,被称为“凯尔特书籍风格”。
凯尔特人手抄书籍具有强烈的装饰特点,色彩绚丽,往往把手写字母装饰得非常大和华贵,书籍的插图都是图案式的,与比较讲究写实风格的古典罗马风格大相径庭。由于插图均有宽阔的装饰边缘环绕,每页书都可以被视为一页独立的艺术品。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被称为《凯尔特经》(The Book of Kells)的一组以“英苏拉风格”(Insular Style)撰写的拉丁文稿,主要由《圣经新约》的“四福音书”组成。
《凯尔特经》大写字母的装饰、插图的安排,均对欧洲日后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现存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三一学院图书馆的手抄本《凯尔经》,完成于公元800年



《凯尔经》的第一张插图所展示的是四福音书作者的象征物,马太的象征物是手持书册的天使,一头有翼且长舌的狮子代表马可,路加的象征物是一头牛,约翰的象征物则是一只鹰



《凯尔经》的第一幅整页插图,呈现的是“圣子降生”的场景,作者觉得图中人物比例“奇怪”



一整页的圣马太站立画像



《马太福音》开篇的“liber”一词,绘制成了繁复精巧的图案



颜色丰富,像万花筒一样的“地毯页”



《凯尔经》的书写采用了“安色尔体”,首个大写字母有精致的装饰图案



《凯尔经》彩绘首字母

(三)查理曼时代手抄本的复兴

欧洲的战争动乱终于在8世纪末、9世纪初告一段落。法兰克人(the Franks)的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于公元768年登基,成为欧洲中部的统治核心;公元800年圣诞节,罗马教皇里奥三世(Pope LeoIII,795-816)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给查理曼加冕,教会与皇权终于合二为一。这种结合,统一了欧洲,查理曼建立了自己的新王国。这个巨大的欧洲王国既不是罗马的承袭,也不是教会的附庸,它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查理曼最大的贡献,是把欧洲推进到封建时代。
查理曼的努力之一是统一手抄本书籍的版面标准,统一手书字体标准,统一装饰标准,这是自手抄书籍问世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对于日后印刷出版的标准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标准将罗马时期的字体与凯尔特人的字体进行了混合处理,形成比较工整同时又保护了书写流畅、弯曲成分的卡洛琳时期书法体。这是欧洲开始逐步走向标准化出版的开端。



查理曼大帝时期手抄本



查尔曼平面风格

(四)西班牙的图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发展

西班牙被来自北非的摩尔人(Moorish)占领以后,形成了一种受到来自阿拉伯国家装饰风格影响的平面设计风格,在平面设计史上最早被梅格斯称之为“图画表现主义”(Spanish pictorial expressionism)。这里的“表现主义”和20世纪初现代艺术上的“表现主义”在内涵上完全没有相关的地方,所表示的仅仅是西班牙和阿拉伯在文化融合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别的平面设计风格而已。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藏的手抄本《工作评论》

受到摩尔人带来的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西班牙的手抄本出现了与当时欧洲其他基督教国家完全不同的风格。首先,这些手抄本色彩十分艳丽,装饰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书籍抄本四边都有华贵的阿拉伯风格花边装饰,并且在诞生自公元945年到1000年之间的一个抄本中,出现了完全以图案为中心的装饰扉页,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这些装饰扉页采用了非常工整的几何图案布局色彩绚丽。
比修斯教士以水彩为基础进行制作的插图,色彩鲜明,描绘生动,是平面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因为以前的欧洲宗教抄本虽然有复杂和精美的图案装饰,但是从未以图画来解释文章内容。



比修斯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波哥斯的圣彼得罗-卡德纳修道院完成的手抄本《启示录》

这些作品风格自由,具有强烈的艺术家自我表现的特点,因此,也有历史学者称之为早期的表现主义作品。
这个时期西班牙的书籍抄本装饰风格强烈,突出插图的传达作用,被称为“西班牙图画表现主义”,在平面设计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中世纪晚期的宗教读物装饰手抄本

为了广泛传播教义,同时也为了适应读者群从单纯的欧洲寺院僧侣扩展到社会大众,手抄本的设计标准化因此而成为宣传基督教义的首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书籍设计的标准化进程。卡洛琳时期,特别是西班牙抄本上比较写实的插图,因制作缓慢而被比较简单的线描插图取代。由于简单的线描人物基本没有复杂的背景,为了保持插图的美感,往往采用金色作为人物背景,既省了制作时间,又保持了华贵的效果,一举两得。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文字的编排,图画的形象有时不得不加以变形,以提高文字的可阅读性,这与早期图画超过文字的分量的编排方式是大相径庭的。此外,功能需求逐步变成抄本设计的中心。



圣经中的《诗篇》

1200年前后,英国和法国对于《新约》中的《启示录》(The Book of Revelation)的需求大增。这些《启示录》代表了当时的平面设计的水平,大部分都是由插图和文字合并组成的。其中,插图往往以比较工整的方形安排在每页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是文字,采用了哥特时期特有的“特克斯体”(Textura),以比较花哨的装饰线装饰笔画的头尾,风格古朴。这种字体在当时以拉丁文称为“现代体”,在英国被称为“黑体”(Blackletter),或者”英国旧体“(Old English)。









现存于纽约摩根图书馆暨博物馆中的《温彻斯特圣经》,制作于1160-1180年

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是1265年的《杜斯启示录》(The Douce Apocalyse),总共100页,每页都有插图,文字都分为两栏,书写工整。与中世纪初期的手抄本相比,这个抄本没有那么繁琐,文字编排、字体设计、插图风格都趋于简明,对于传播宗教精神和思想具有更大的效能。这本书代表了新类型书籍的出现,特别是每页插图的方法是以前的出版物中从来没有的,而新的字体形成了新的版面风格,清新、干净、利落、简明扼要。



现存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中的《杜斯启示录》

1300年前后英国出版的《奥密斯比诗篇》(The Ormesby Psalter)是一部宏大的作品,书的尺寸较大,因此可以容纳相当多的插图。该作品虽然是宗教著作,但是插图已经生动地体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了解当时社会形态的重要资料。
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法国国王查尔斯五世的兄弟让·贝里公爵在法国开设了由来自荷兰的林堡兄弟主持的手抄本出版作坊,成为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出版作坊之一。





林堡兄弟工作坊出版的《钟点书》(Book of Hours),将祈祷文、诗篇融为一体,将宗教教义描绘到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去。该书制作于15世纪初期



林堡兄弟工作坊出版的历书,制作于1412-1416年间是目前存世的法国哥特式插图手抄本书籍的最佳范例

他们设计的书籍,广泛采用了手写字母装饰,使手写字母产生类似插图的效果;而他们的插图生动、有趣,反映了书籍本身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是极为难得的珍品。总之,他们的设计代表了当时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平。

四、金属活字和印刷技术在欧洲的发展

真正促进欧洲平面设计大发展的要素,是印刷术的引入。只有依靠印刷术,平面设计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欧洲人直到15世纪为止尚未掌握这种技术。中国早期的印刷品大量采用固定的木版雕刻文字和插图,然后进行印刷,其实是固定凸版,西方称这种方法为“xylography”。而真正带动出版业发展的是活字版,称为“typography”。最早的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很长一个时期,活字印刷的运用在中国并不普遍,大量的印刷依然是以整块雕刻木版的方式进行。13世纪前后,朝鲜人发明了金属活字。



宋代刻本《周脾算经》



清乾隆年间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书页

大约公元1000年左右,造纸技术传到地中海地区的北非地带,1102年被占领西班牙的摩尔人引入西班牙和西西里岛;1276年,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Fabriamo)开设了第一家造纸厂;1348年,法国的第一家造纸厂特鲁瓦(Troyes)开设。
意大利人于1262年在他们制造的纸张上采用的“水纹”技术(watermark),以作为产品的标记。这个技术直到目前依然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于钞票标记上。
最早的出自欧洲的、具有明确传达目的的木刻印刷品是一批大小尺寸不同的圣人肖像,这些肖像与宗教文字安排在一起,称为具有插图的宗教典籍,是欧洲最早的印刷书籍(公元1460年前后的荷兰)。这些宗教印刷品都具有相当大篇幅的插图,插图数量和比例远远超过文字本身。
欧洲印刷业的真正起点是与金属活字的发明分不开的。



德国纽伦堡地图(制于1493年)。图中右下角是印刷厂,因为噪音大、气味难闻,根据当时法令只能建于城墙之外



现存最早的欧洲木刻雕版印刷品《布克斯海姆》(Buxheim,1423)中描写圣·克里斯多夫的画面,色彩是印刷后手工涂上的



《贫民圣经》(Biblia Pauperum)是欧洲最早的将文字和木刻画面结合的木版雕刻印刷品,图为1450-1465年间印刷的一本《贫民圣经》

真正把活字技术发展完善,使之成为现代印刷的主要方法的还是德国人——来自曼兹地区的约翰古腾堡。
古腾堡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印刷出第一本完整的书,那是一本页数不多的《圣经》片段,被称为《三十一行书信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活字字体,具有几种大小尺寸,也具有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区别,排列已经比较工整,是西方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1454年出版的《三十一行书信集》,现存于英国曼彻斯特约翰·瑞兰德图书馆



《各行各业手册》中描绘的雕版制作情况





现存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制作于1456年的古腾堡圣经,页面分成两栏42行,工整清晰,大写首个字母有装饰花纹

古腾堡的最大贡献在于发明和运用了金属活字,因为欧洲文字全部是拼音字母,因此,活字的种类无须太多,与几千个不同的汉字相比,欧洲印刷技术的改革比中国容易多了。古腾堡对于金属或自印刷术贡献良多,活字的发明只是其中之一,他的重要贡献还包括对印刷材料的改变。



古腾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



意大利工程师、作家维托里奥·宗卡的著作《新机械剧场》中所描绘的活字印刷机械和工具



1750年出版的《环宇杂志》(Universal Magazine)上描绘的卡斯隆铸字厂的工作场景。左边的工人将铸出的字模从炉内取出,修整;右边的工人进行质量检查,中间的工人将字模分类、装盒



《新机械剧场》书中描绘的铸字设备



联邦德国1954年发行的纪念古腾堡圣经出版五百周年的纪念邮票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