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教网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认清高考的价值,才能珍惜自己的努力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1-16 09: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前

1. 任何个人作者的立场都无法脱离本身成长环境和知识储备的局限,请批判性吸收;
2. 任何个人的观点都是从已有的立场出发,做不到完全的公正客观以及正确;
3. 任何观点都会让一部分人认同和侵犯一部分人的利益;
4. 任何非抬扛的质疑和疑问背后,都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思考,请不要忽略;
作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通过高考制度,我成功的走出了我从小生活的小镇,获得了不错的学历,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所以,从毕业之后,经常会想,当年为了高考的付出,为我带来了什么,让我失去了什么。
所以写了一篇文章,说一下我对高考的看法,希望马上要经历高考的同学,不仅仅学习应试科目,同时能够自己思考,不要视为唯一的救命稻草,但也不要认为人生处处充满了类似于高考的机会。

<hr/>
光环之下,真实的高考

我读书的时期,我妈经常告诉我,只要我能够考试一个好大学,以后就能一帆风顺了。我相信,听过类似话的同学不少,直到今天也是。这种期许和美好愿望,在父母的眼中是他们真正相信的事实。我家里之前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所以,我从开始读书,实际上没有获得过对于高考和大学的正确的认识。因此,我对于高考的态度是我怀念它,但是我不会再去经历它。相似的,很多人对于大学的认识是,只要考试及格能毕业就行,就可以找工作。这个对于高考的理解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以自己的视角,向看到这个文章的同学说说光环下的高考,只有你能对一个事物有清晰的认识,你才能评估自己愿意为这个工具付出多少的精力。
1、那高考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分流工业社会劳动力的机制

可能一下子看到这句话有点懵,我解释下这句话。首先,我很不喜欢以旧封建社会称呼中国历史时期,用新社会描述建国后。因为新旧,明显带着情感倾向,所以我倾向于将过去的社会描述为农业社会,而将建国后描述为工业社会。作为农业社会的人,需要参与农业社会的劳动,同理,工业社会需要参与工业社会的劳动。让尽可能多的劳动力融入工业社会有多重要呢?打个比方,你没有办法要求一个,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对于战术安排作出优质的响应,更不要说理解战略部署之类的动作。因此接受军事训练是必要的,为了融入工业社会,教育和分流也是必要的。
农业社会的知识以家庭为单位传播,而工业社会的知识是一个网状体系。因此,就需要一个教育制度,来保证每一个人能够在结束学习后,拥有快速融入工业社会的能力。工业社会的分工的层级增加了,因此,需要一个制度,能够向每个层级合理分流劳动力,这个分流制度就是高考,后续还有考研,考公,以及各种资格证书,而评价的标准就是工业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一个人的工业知识越好,就越有成为优质劳动力的可能性,甚至最顶尖地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也就越容易进入资源较多的层级,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一本,二本,三本。社会足够大,容得下很多一本,二本,三本。
所以回过头来看,高考是选拔工业社会劳动力的机制。同时,通过渲染获取这种选拔的难度,全社会的考生,在各种方面开始卷分数,卷特长,实质上提高了近未来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竞争力度。当大家不能统一认识都不卷,就会有人担心别人卷而开始卷,大家就都跟着卷。
2、分数高就是素质高吗?

不是的。我刚刚说过,高考选拔的是工业社会劳动力,而不是只会做卷子的书呆子,高分低能的人也屡见不鲜了。所以,优质社会的劳动力的本质,是具备工业社会的思考逻辑和做事方式。也意味着,不要因为自己分数考不高,就觉得高考失利人生一片黑暗,也不要因为分数很高,就觉得以后生活一片坦途,很多人一生的巅峰就是高考,在后来毫无建树。如果你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思考逻辑和做事方式,在进入社会之后展现出自己作为优质劳动力的点之后,不会比通过高考选拔的优质劳动力要差。所以,有很多学历不高的人,就是通过快速融入工业社会,逐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所以高考很重要,但不是绝对重要,请各位后来者公正看待。请在重视高考的同时,也请保护自己那颗愿意努力的心。

<hr/>
个人如何对待高考

这个视频我写的题目是请珍惜你的努力。一方面,我不希望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临门一脚枉费了之前的努力;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也请不要为了高考的光环,榨干了自己。以合理的视角看待高考,会对以后的人生有正确评估事物的能力,有极大地提升。
具体到个人,我的看法是,请认清,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力,高考的选拔劳动力的本质,而不是提升阶级的选拔,与科举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个人,是不是可以放松学校的教育呢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融入工业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有通识基础。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懂怎么种庄稼,认不清小麦大麦与水稻的区别,人家会说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你是很难融入农业社会的群体的。所以,现在的教育实际上都在帮助你建立基本的通识体系,通识在培养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融入自己的团体。比理工思维优秀的人就会走理科,文化感知度高的人就会走向文科。但是如果你一直抗拒通识教育,你甚至发现不了自己的优势与天赋。而且,通常时候,高的分数和优秀的工业劳动力成正相关,所以,高考能够作为劳动力的选拔制度存在。所以,以分数为目标去做通识教育,不说肯定会跑偏,至少是事倍功半。
所以作为个人,即使抵触高考,但是不要抵触现代社会的通识。我很喜欢一句话,你现在看的书,接受的知识,就像你从出生以来吃的食物,喝的水一样,虽然最终被代谢了,但是正是因为这些食物和水,构筑了你的肌肉,骨骼,和你的成长,所以不要让自己营养不良。另外,接受教育的时期,你的经济来源有家里人负责,社会责任不需要你承担,你可以全身心地尝试无限可能。这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后,是再也无法全情投入的梦想。视频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我想说一些和高考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形象,可能不太适合学生听,如果是学生家长的话会比较适合

<hr/>
高考的光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家长看)

我分几个阶段来来解释这种光环的形成。
1、首先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观念的延续

这里说封建社会,是为了描述制度,而农业社会对应的是生产力。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高考和科举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们的本质区别还是比较明显。
科举制的考察内容是四书五经和中国特色管理学,而高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举的目的是农业帝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王朝稳定,而选拔管理人员,通过选拔后可以直接获得做官的资格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个人获取阶级提升的途径;而高考呢,社会层面是选拔劳动力,个人层面是为让现代人民快速融入社会的考察,是不具备阶级提升的功能的,或许有资源倾斜,但是绝对连科举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因此,如果抱着以提升阶级和通过高考就能获取美好生活的目的去参加高考,我只能说,家长和孩子都要经历一次痛苦的成长,因为你抱着种土豆得金豆的希望去努力,绝对会让你失望。
为什么我们总是有高考,或者考公考研是科举的错觉
我想,很多人的生活环境里,还流传着考试做大官的传说,未来有可能变成做主播挣大钱的传说。虽然我们经常用来批判科举制度的范进中举,其实同时宣传了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观念;中国文化里,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小镇做题家生活在一个,不能对工业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很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结构相对垂直单一的认知中,而不了解工业社会是一个网状结构。
我看到过一句话是,大城市容不下肉身,老家容不下灵魂。我之前经常有想回老家回不去的感觉,一直说不清这种感觉。但是后来我个人的感觉是,我的学历在老家来说足够高,但是我挣得钱却不如他们想象中多。因为老家的灵魂是农业社会的评价体系,读书读得好,做不了大官你就等于书白读了,你没有办法和他们说你只是一个优质的社会劳动力。这种认知上的撕裂没有办法弥补,回去反而会成为读书没有出息的反面典型。
2、第二阶段:百废待兴,在结果上强化了改变阶级的认知

建国初期,是一个百废的农业社会,而最紧迫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待兴的工业社会。因此,国家在一开始就确认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因此,第一代中国高考的知识分子,是从头开始搭建这个国家的工业基础,通过不断做出成就,大大小小的成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
这种社会地位的获得是读书的间接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一批知识分子在不断推进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建设。但是,从普通人的视角看来,这些人通过高考走出贫困的老家,然后不知道在外在干什么,最后衣锦还乡。于是,普通人认为这些人通过高考接触了的不到的资源,自然而然地以神秘学的方式给高考套上了科举的外套。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这种神秘学越是盛行,其本质上和神棍没什么区别。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从西北甘肃的小镇走出来,考到985,然后去留学,于是当地的邻居理所应当认为我应该挣大钱,和我同龄的小学同班同学也是一样的想法,甚至我爸在今年还问我为什么工资这么低。反而越是接近发达地区,越是能够明白,留学只是个人发展的选择,与挣钱挣得多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3、第三阶段是确认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时候,目的就是通过全面的义务教育,能够让每一个公民成为工业社会的劳动力,从而提供大国的竞争力。印度人口最多,但是为什么印度政府不挖人矿,就是因为杂质率太高了,甚至影响了矿物本身的质量。这些没有办法融入工业社会的人,就会成为社会负担。因此,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让我们每个人成为了可以用的人,而不是负担。
后来,985,211,双一流等高校概念开始出现,加强了读书提升阶级的大众观念,这个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普通的平民家庭,开始在读书上面疯狂的内卷。我就是这个时期的受教育的准劳动力。同时,这个时候,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教育的选择权,略微向下级阶层的家庭覆盖。因此,新东方的也是这个时期通过政策和社会观念的红利迅速起家。
4、第四阶段,大学扩招,光环褪去初现

我经常会听到我上一辈人说,以前中专和大专就了不起了,本科生那更是前途无量。但是我们这一辈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本科生满地跑,因为大学扩招了,然后看着现在的考研热,下一辈人估计会体会研究生满地跑的奇景。大学扩招的根本原因,比较残酷,是为了扩大内需,而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过度教育的社会劳动力。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愿意为了教育投入更多的社会观念,所以当社会经济停滞,教育就成了第一选择。就和现在的房产一样,过度教育的泡沫会破,房子也是一样。真的是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因此,中国的工业社会上出现了很大一批过度教育的劳动力,实际上很多人做的工作并不需要本科阶段的教育。但是,扩招之后的这些学生,迟早是会毕业的,但是社会的工业化升级却没有完成,没有办法给这些过度教育的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岗位。所以,出现了过度教育的劳动力满地跑,但是找不到工作的奇景。这个时候,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就是我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学历低,那我就考研吧,结果就如各位家长看现在的社会考研新闻就知道了。
这个时候,高考的光环部分已经转移到考研上去了,这是高考光环第一次开始有褪去的迹象。但是对于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只要愿意,我可以把高三毕业叫小高考,考研叫大高考,本质上没有去呗。但在社会层面,这些过度教育的劳动力,进一步抢占了本来适当教育的劳动力的空间,于是社会越来越卷。
5、互联网的信息冲击

这一个阶段就是不久的过去和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的时期。很多学习很差的人,通过当主播,当游戏职业选手,或者其他非知识教育体系的发展,展现自己学习以外的特长,或装疯卖傻,挣了比那些读书分数很高的同班同学的钱。很多学生开始不羡慕读书好的人,而是梦想成为一名主播挣大钱。于是,高考的光环,首先在年轻一代思考能力较差的学生中褪去了。
之所以要强调思考能力差的原因是,他们和自己的父母看高考的眼光是一致的。没能正确认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直白的说,梦想通过当主播挣大钱的孩子和当年梦想通过让自己孩子考一个好大学改变阶级的家长一样,他们不明白这些主播是通过填补早期空白的工业社会生态位挣钱,一如百废待兴时候那一批人。所以,当大家开始都去想当主播之后,发现又卷起来了。同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国企可是经历过大下岗的,各位家长应该比我更清楚,梦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成为铁饭碗的时候,最好想想中国人口下降的时候,是不是真的还需要这么多公务员。
说到这里,高考的光环的产生与褪去,我基本上说明白了对应历史时期以及其本质。总结就是通过优秀的工业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去填补生态位的这批人,被错误地归因为高考,考研,考公,甚至是直播。如果各位家长真的在乎自己孩子未来的发展,最好在培养工科思维上做引导,而不是关注与孩子是不是记住了某一句古诗,是不是忘记了哪一个公式。

<hr/>
那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高考

我很难给出一个能够解答每一个人疑惑的方式,因为高考承担的各种人各种梦想,我不知道如何让人梦醒。但是,作为普通学生是没有选择权利的,无论你是否喜欢高考,是否看清它的本质,你都是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去参加高考的。那么,你就不得不为其付出努力,或多或少,尝试将学习的这些知识作为自己锻炼能力的材料,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者做事能力。这样,进入社会之后,当出现新的空白生态位之后,你会有更强的思维和做事能力去抢占这个生态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